初發心菩薩應速修行此八種法。如救頭然。
成就八種法故。得名為:入不退不轉菩薩之數。
何等為八。
一者) 觀察自過。不觀他過。
:人生在世間,人與人的相處,總有悲歡離合,恩怨糾紛. 在這其中,應先閉上嘴,
仔細的想想,用六度般若波羅蜜來觀察自己的過失,是不是自己沒有做到六度. 
佛弟子每天常唸言:依教奉行,是諸佛教. 常唸言:修六度萬行. 是不是開始
真心想這樣做呢? 
佛告阿逸多: 我從昔來經無量時。具足修行六波羅蜜。
若不具修六波羅蜜。終不得成無上菩提。
在布施上- 在財施,法施,慈悲施,無畏施,自己的過失又如何呢 ?  
特別是當理念與他人有衝突時,或他人的過失在眼前,而我卻用語言去傷害人呢? 
寬容就是一種布施.  善態度的布施,善言語的布施,善的意念布施,都是一種
布施. 將心比心去想,再想,再想一次.
菩薩之所以能成佛,祂們具足了32種不共於一般人的功德. 那種功德,是難行
能行,難忍能忍.看見他人做不到,就自己努力想辦法一定要去做到. 
這就是其中一種. 乃至於觀察自己的戒行德行又如何了,觀察自己的忍辱,精懃,
禪定,般若智慧又如何. 觀察自己的捨心,戒心,忍心,進心,定心,慧心,願心,
護心,喜心,頂心又如何了.  所以,若想出離這個五濁惡世的人,應是這樣來
學習的.
 
二者)乃至不為自身命故施惡於人。
再繼續觀察自己,更不可以為了自己的身體,身家,名譽,利養,見解,甚至為了自己
生命緣故,就施惡於他人身上. 一個初發心想學作菩薩的人,就須學習這件事.
 
三者)若得利養。其心不高。若失利養。心亦不下。
如果獲得了名聞利養,有很多人供養自己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心給高傲了起來. 
如果有一天,因為某事,失去了利養,心也不要變自卑去了.
常常想到,這個肉身就像做夢時一樣,等同看待.
 
四者)於諸眾生。起福田想。不生惡心。
對各眾生,要心生起 [他們就是我的福田處啊],這樣來感謝讓你布施的對象.
今天沒有這些對象來讓你布施,我們還真是無法造就我們的 慈的種子,悲的種子,
喜的種子,捨的種子. 沒有窮人,我就無法布施,無法布施,就無法種下布施的
功德.  就像他洲世界的眾生,他們河邊就有衣服,隨手拿來就穿,一丟就自然
消失. 就像天界,想要什麼,就自然化現心中所要的.  
在這種美好的環境中,我就連行布施的機會都沒有. 就不能積聚捨施的功德了. 
所以,這之所以對眾生是[心起福田想]. 如果眾生有人做錯了,我就學習寬容
的心來看待一切人事物,來修治我的慳吝瞋惡的心,所以,應不生起惡心才是.
 
五者)所有財物悉與一切眾生共之。
如果自己有財物時,已經能夠讓自己過的去了,就常想將財物給一切眾生,願他們
都能除去苦難.這是初發心菩薩,看待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父母手足子女一樣
憐愛.
 
六者)於諸法中。不欲獨解令他不知。
於各種法裡面,如果有獲得了好的了解,也不要只讓自己知道而已,這樣帶入棺木
裡去,讓自己所知道的法隨自己消失而去,不是讓人很悲傷麼 !?!  因此,也希望
讓他人能知,而獲得利益才是.
這是出發心菩薩在學習,就算已是[珍貴如法]之事,也能 ’不私不吝’的心.
這些[法]包含範圍非常廣泛,任何像很會游泳,煮菜,調配產品技術,乃至於佛法
中深秘的心要口訣印法咒語觀想等,都是列於法的範圍之內. 只是它有世間
出世間的差異,與獲得利益大小的差異而已.
 
七者)見他得樂。生歡喜心。不由自樂生歡喜心。
看見了他人獲得了歡樂.快樂,自己就心生歡喜心,讓自己的快樂,都源自於他人
的快樂中來.見到他人快樂,就高興的流淚了. 而沒有所謂:歡喜來自於自己的
獨樂樂.
 
八者)於愛不愛。其心平等。

對於我愛的人,我不愛的人; 我喜歡的人,我不喜歡的人,一位初發心菩薩要學習將心平等來對待.


 


而不是我喜歡的人就對他好,我不喜之人,就對他不好, 以這樣不公正的心來為人處世.


學習菩提心的人,就應修學這一件事.


 


 


菩薩具此八法故。不退不轉無上菩提。


如果菩薩能做到這八種行事, 就不會退轉無上菩提心了 !!


 



 


<摘自: 勸發菩提心文集 > 小龍女整編解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龍女(妙音) 的頭像
    小龍女(妙音)

    佛陀世界(1)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