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論是多麼微細的一份罪惡, 都要學習如何斷除的方法; 不論多細微的一份功德, 也要學習如何修證到達. 對一切的共道, 菩薩應該修學, 也都應該要成就.
2) 要趣入大乘, 要將小乘的法全部納入, 除了不應學獨樂樂的部份以外.
3) 要趣入金剛乘, 就要將大乘中全部含攝在共與不共的部份, 並完全修學.
因為大乘的精髓即是發菩提心, 大乘的六度萬行, 在任何情況下, 都不應該捨棄的. 而金剛乘的戒律是共與不共, 亦即: 大乘菩薩戒 和 密宗戒.
菩薩戒包括了三聚戒: 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簡單的說: 密乘 和 大乘的共的道路是: 發菩提心, 行六度萬行, 守菩薩戒, 受學所有菩薩的學處.
4) 在密乘受戒阿彌陀佛的三昧耶誓句時, 都說: 受學三乘的正妙法 (小乘, 大乘和金剛乘三種, 都要受持), 所以說: 密乘包含了顯教之大乘法. 唯一不同的地方是: 少部份密教不共大乘部份, 開遮之不同.
5) 因此說, 僅管是下下乘, 也是上上乘之根本和基礎.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 都修六度萬行之道而成佛的. 這是說, 不論從外, 內,密, 密密四種心行, 都包含在內. 這是佛法的棟樑, 是顯教密教二乘道共同的道路.
6) 站立在共乘的完整基礎上, 加上密乘之不共道, 例如: 灌頂, 三昧耶戒律, 生起圓滿二次第法, 以及其相關法教, 所以很快速的成就佛果.所以說密乘是站立在共與不共雙運道上.
7) 故站立大乘毀謗密乘, 或站在金剛乘毀謗大乘, 毀謗小乘, 大乘, 或 事部,行部, 瑜伽部, 無上部等, 就是毀謗正法. 因此對佛說的一切教授, 都是眾生成佛的方便方法, 生出決定的信解.
8) 對目前能修的部份, 應精勤的修習, 對目前不能行持的部份, 不應該自己未能趣入, 就以此為理由, 隨便棄捨, 甚至教人棄捨. 常人以念佛為做解脫, 勸解他人莫趣入密乘等等. 應該要經常思惟發願, 願將來很快的去除障礙, 而能有機緣可以修學, 應以這樣的心態才對.
9) 要正確的積集資糧 (資糧道), 淨除罪障, 發廣大誓願, 如此便可漸漸的增長智慧與能力, 將來便可一切法都能修學.
10) 一個善能分辨, 並懂得善巧的運用四種道路來修學之人(出離/ 斷除證悟/ 利生/-顯教, 密乘不共法- 密續), 尤如具備四腳神足, 很快的到達涅槃的目的地. 修行就是如此, 如虎添翼般, 對任何法教都應該積極的攝取之, 並精勤的修習之.
11) 對廣大深奧的教義, 要生起最大敬重心, 了知經續所教授 與 修行內容實是無二之教授. 而非說只要念佛就好, 或 只管打坐即可, 或只修個什麼法門即可, 這就是一種障礙.
若說經論中沒有佛法之精義, 只說說理論而已, 如此輕視毀謗經論, 正是積集誹謗佛法的深厚業障.
所以, 要把所有只要佛所說的隻字片語, 五藏十二部經論, 對想要求取解脫的修行人, 是最真實無欺, 最殊勝的教授. 如果, 現在不能了解經義, 或依照內容來修, 是因為智慧不足的原因, 所以, 一定要藉由聞思修, 而達到決定的信解. 而非只聽聞一點點, 便產生偏見的執著. 要知道佛所說的一切法統統是教證內容.
因此說: 聞所生慧, 思所生慧, 修所成慧.
<出自: 菩提道次第論 > 小龍女整編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