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子事父母當有五事。
佛言: 這是做人子女長大後,應該要做到的五件事
一者)當念治生。  
(為人子女,長大了,要照顧養護雙親一切的生活起居.錢財資生,不令缺少苦惱)
簡單講,就是要養護父母,這是為人最基本的道理. 父母的恩重如山都尚未報恩,
不僅不養父母,卻將錢財資生通通拿出去給他人用,他人對自己並無恩情,
卻反而捨本逐末,不理會父母,不照顧父母的生活,反而說要去外面種福田.
對父母不理不睬,卻跑到四處說要去行善,這些都是捨本逐末的事.
或則,對朋友至好更甚父母.
佛言:要將所賺錢財分五分,
一分奉養父母自己,
一分留作生活所須之用
一分留作週轉用
一分拿出來買採購買材料物料
一分拿出去供養三寶行善
這是古代的分法,意思是,生活用,買材料成本用,還要留一分週轉金,並留一份
家庭開支孩子養育費用,再餘去供養三寶行善用,留一點種福田,為將來留點福.
現代人賺的錢根本不夠用,連吃飯都有問題,如何存錢?更別談到學法之財了.
總之,就是父母親的生活資生問題要先照顧到,才能再談其它.
應知,天下間,父母恩德最深重,若非父母,沒有今天的自己.故要先報父母恩.
報父母恩第一件事,就是讓父母食衣住行不缺.)
當然,若只有母,或僅有父親長育的,甚至是祖父母養的,叔伯姨養育自己的,
養父母養自己的.這些就是父母,他們是最大的恩人.沒有他們,沒有今天的
自己.這個身體能長大沒有死掉餓死,都是父母的恩德所致.故先報父母恩.
 
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時作飯食。   
(要比父母早起床,叫僕人作飯給父母起床時可吃; 如果無僕人當然自己做 )
 
三者)不益父母憂。    
(在社會上工作,為人處世,切不可做出讓父母操心之事;不令父母來憂惱自己 )
(例如:為了感情糾紛,讓父母操心; 或去偷去搶去騙,做出讓父母擔心的事 )
 
四者)當念父母恩。    
(應當要經常憶念父母,從小這樣照顧自己,以及對自己所有的恩惠 )
(常常去想,從母懷胎,到1-3歲母照顧,父工作,直到現在父母教養之恩 )
 
五者)父母病瘦。當恐懼求醫師治之。 
(如果父母病了,變瘦了,要心生恐懼,緊張的快點找醫生來為父母治病)

 


 


<發菩提心經集 > 小龍女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煙供- 有觀音和蓮師傳承


這個嗡阿吽具足了變化功德, 是因為受食者本身功德緣故. 受食者是天龍八部,本身有很大福報,故唸誦翁阿吽就夠了. 但如果是中陰身,或則鬼,則需加唸甘露變食咒七遍,手掌朝上中拇指彈,唸一次彈一次. 表得食. 若令它們獲幽冥財,則需要加唸虛空藏咒印.


若僅僅是變化飲食,讓樣康,嗡阿吽,也就夠了


3. 此外,不必在煙供中加入不空寶珠供養雲,祂們天龍八部受不起,更何況鬼道眾生 這是在佛堂供養三寶聖眾用.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將右手食指伸出來, 眼睛看著它


 


2.      右手食指向11點鐘方向, 眼睛看著它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小龍女師姐,請問: 躺著默念咒語嗎? 睡不著躺著聽CD 法師開示, 或佛教音樂可以嗎?


……………………………………………


回覆: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供養夜間護法,可以各種果汁..汽水供養,沒有一定用紅酒,這是對的. 但其中以紅酒來作加持,將紅酒轉化成甘露 沒有紅酒就用紅茶取代 或用紅可樂取代 這其中最主要的關鑑在於咒語. 有一個內供的咒語,是真正轉化的關鑑.


2.沒有說護法喜歡紅酒的. 如果是高階護法,:瑪哈嘎拉,祂當然說並未是酒,祂們不說它是酒. 而是甘露. 修行人對護法說; , 祂們說;非酒,是甘露. 要將之轉成甘露.


3. 用紅酒,白酒,將之轉成甘露.


4.問護法真的不愛酒嗎? 祂們其中有很複雜的過去宿緣. 你可以都不用酒去作供養. 用茶即可.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請問小龍女師姐:


) 施煙供可消除宿業.解累世冤親,可是持諸佛真言密咒迴向也可以消宿業解累世冤親,那這之間是否有所不同之處?是否有消業速度快慢之分?


 


 …………………………………………………………………………………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供養堂上祖先有一種很簡易的方法. 有牌位就在牌位前行之. 無牌位在相片前行之. 但是,因為可能有牌位在他處, 也許祖先不來你這裡也有可能. 故無牌位時通常要召請祂們. 要拿九張卦金, 手拿三支燒香, 三張三張三張在庭外燒, 當空召請.


 


如果你的家人都沒有在修佛法,祖先就會選擇在有修佛法的子孫旁,祂們會去選子孫中修最好那位,留在他身旁. 故自己若知道自己是全家人中最有佛緣的,最好要供養祖先靈,否則他們會影響全家不得安寧. 


而且,有機會還要幫祂們參加超渡法會,勸祂們快點離去.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      要修法時,再將佛相本尊相擺出來,向之頂禮供養,然後修法.


修法後,送聖後,再將佛相之收起來,這是沒問題的


此為方便道. 佛為了憐愍眾生. 令他能修法,比礙於場所更加重要.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爾時華聚語阿難言: 於意云何? 諸法如是,有定性否? 
<你覺得它的意思是怎樣呢? 諸法就像這樣,它是有定性的嗎? >

阿難答華聚言: 諸法如是,無有定性,我不敢問諸法定相 
<諸法是這樣的,它沒有定性的,我不敢問諸法的定相也! >

爾時佛告阿難: 汝等二大士不須諍論如是事也。何以故?  阿難於汝意云何? 
三果之人入地獄否? 阿羅漢人受餓鬼形否? 乃至受畜生身否? 及生邊地邪見處否? 

阿難白佛言= 否也,世尊。 <不會的,佛 >

何以故?  <為什麼呢?> 
阿羅漢人名:離一切究竟患難。若不離一切究竟患者,不名阿羅漢也。
善男子汝云何言:一切法是不定相。 
<阿羅漢他已經都遠離一切究竟的患難了,如果無法遠離,就不叫阿羅漢 >
阿羅漢人永更不受如是等苦.豈不定乎。
<但這樣講是說,阿羅漢人他永遠更不受像這樣的苦,這樣講,豈不是在講
 一定是,的意思 >

阿難白佛言:世尊,阿羅漢人得(證)盡定慧了嗎?
佛言:否也 (沒有啊,尚未獲證 )
何以故?  (為什麼? )

阿羅漢分段涅槃。是故不得究竟盡慧. 
善男子.夫於學者,觀一切法.住平等性。
<諸佛所傳之法,皆是善巧方便,對不同眾生講不同之法,為救渡故 >
<故切不可自己用不到,就對法加以毀謗 >
不離有.不離無。
不離有邊.不離無邊。
不即是邊.不離是邊。
不即是我.不離於我。
不即是色.不離於色。 <不即於見,不害怕於無見,心使終一如 >
不即是受.不離於受。 
<因為有光明覺受,故一直沉浸在修法的覺受中;
 或又排斥光明.輕安.快樂..等覺受,說:有覺受是不好的..
 要知沒有覺受,表示離成就遙遠;但有了很多覺受,也不可執著之 >

一切法者不可言:定。不可言:無定。
若無定者.應無三寶.究竟解脫處。當知是法即有:定性。
若謂無定.上無諸佛.下無眾生。是:無定相。
雖復如是。然不可言無.復不可言有。

若菩薩觀一切法著有著。無即菩薩累。
<例:對一切法如何的去修持,上座才能修,下座即無法修;無法知一切法
皆出自於自心之自然佛性,須以外法來將心架個框框,始能了悟道 >
若見眾生而生著相。是菩薩累。
<例:此人是某某,我愛上他; 此人是某他,我不喜他>
<這樣,會成為此菩薩之拖累><愛者就欲其在,恨者就欲其離>
若離眾生.亦菩薩累
<言:我要離一切眾生獨居修道,心的一種執持之累 >
若著眾生行.是菩薩累
<言:我一定要深入群眾中來渡化他們,亦是拖累 >
若離眾生行.亦菩薩累。 
<心偏頗一邊,有所執取,要離眾生才行,這樣的心思,亦是一種勞累 >
若著我行.是菩薩累。   
<我要行入眾生中,此為我之行道之法,此亦是菩薩心中之累,行之累 >
何以故?  

菩薩常應如是心住中道。得名菩薩究竟慧也。
  善男子.阿羅漢人都無是事。無是事故.不得名為究竟慧也
  <但是阿羅漢人,他沒有此種智慧,所以沒有這樣的智慧於心中,所以,
   沒有究竟慧>
善男子所謂菩薩住心中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菩薩觀虛空如地。 <一位菩薩這樣看著虛空,就如同是地面>
觀地如虛空。     <其實,其心見此大地,亦如虛空一樣光明琉璃之地 >
觀金如土.觀土如金。 
<看著黃金鑽石如糞土一點價值也沒有,看著大地如黃金大地一樣無異 >
觀眾生非眾生。   <看著眾生,見到眾生心中有一尊佛,見眾生是本尊身>
觀非眾生,而是眾生。<看著蟲.獸.微物,妖魔鬼怪...,見他就是一個眾生 >
觀法,而是非法。  <觀所學習的法,皆是方便道,心無偏執 >
觀於非法.而是定法。 <觀一切日常生活作息,舉心動念處,知了皆是法 >
而是定法.無有差別。 <而上述這二者之間,根本沒有差別性 >
觀諸持戒.與破戒等。 <了知持戒.破戒之性,盡是佛性 >
觀諸破戒,如具戒相。 <觀各種破戒之性,就如同具戒之相,只要觀其三昧耶即成>
雖然離於二邊,住平等相。
<雖然這樣去離於二邊,但心仍舊是住平等相,心安適無造作 >
破戒持戒,亦應等心觀之。 
<對於持戒於破戒之人事物,也要這樣去等心觀之,這是在修自心之無分別
造作中道之心>
上中下性亦應等心觀之。
<對上品中品下品性之人事物,亦應該這樣等心看待>
有為.無為法.亦應如是等心觀之。 
(無為法-例如:禪定之無為空性 - 是以修持法身佛性 )
(有為法:例如:修內供養.五肉五甘露 -其修持方法是~ 
行法-未成就者取金屬製成之嘎巴拉取代.內放甘露丸,白酒/紅茶.
唸誦咒語.觀想其修持內容.作手印加持.進而現起大光明藏.
此法亦是從佛性去升起,淨治五方位之五毒.能成息增懷誅之四業法.
(這二者都是救渡眾生的方法,是諸佛對各別所須要的眾生的方便教授法,
都是為了找回眾生自己原本的法報化三身佛性)(故對這二種法都要等心看待)
讚大乘.不毀小乘。
(對)豪貴.卑賤.麤妙.醜陋。諸根完具.及與殘缺。聰黠.愚闇.悉不讚毀。
善男子,夫為菩薩供養之法 <這些才是一位真正的菩薩對諸佛的法供養>。
不應選擇如上諸事 < 不應該去選擇定.無定法 >
是名:菩薩住心 [中道究竟智慧]。
<這樣的智慧,才叫做菩薩於心中,安住於中道,是中道究竟智慧 >
<出自大方等陀羅尼經> 小龍女
...................................................................................................
1.看完上述, 不可再講: 法它一定是怎樣, 不一定是怎樣. 我們凡夫智慧不夠,根本
無法了知諸佛的渡眾生的智慧. 
2.好比講: 內供養法, 風吹火燒成甘露, 以正信風, 鼓動精進火, 升起甘露之光明智慧海.
3.又法: 內供養法, 也是修七種氣瑜伽, 再成功的修出寶瓶氣, 之後, 就可以燒起丹田火.
再將丹田火運起明點, 作上下燃滴之淨治法. 這個內供養,就是以明點去供養脈輪中
佛菩薩本尊. 
4.又法: 吃下食物之觀法, 唸誦咒語令成甘露,供養身體中之佛菩薩明王天女本尊.
5.又法; 修治禪定法, 如何鼓動海底風, 吹動丹田火, 如何去淨治中脈等法.
6.又法: 各種瑜伽動作,如何從腳到頭頂去升起風,火,成甘露大光明成就.
諸如各種舉例, 我們未必聽過學過, 對於諸佛救渡眾生的方法, 因為自己沒學過,
不能了解, 於是就加以批評毀謗, 是在為自己種下大口業的罪而已. 
不能了知, 諸佛菩薩不是只救濟一種眾生, 或某些眾生而已. 或用少法而已.
..............................................................................................
總論; 不可說, 法是 [只有一定是應該如何] - 
           因為,針對法報化三身來修治之教授, 是非常深奧廣大的.
           諸佛教授是遍及三千大千界世界,所用的方法無量深廣, 法-它有很多
           是權巧方便的方法,例如 : 修中脈,就是一種權巧方便.  修這個中脈的
           權巧方便方法非常多種,並非僅是一種或少種. 
          故不可說 法,祂一定是應該如何才是對的. 超過自己認定的範圍之權巧
          方便法, 便去說它是不對的. 
          清淨法的教授是一種; 但淨與不淨等同觀之,就是另一種無二的教授法.
          血.肉.脂.脾臟液.膽汁液.腎上腺素.骨髓.內分泌.腦液.精液.這些看似不淨,
          但對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身心二者都完全的重要,沒有這些東西,
          人就死了.  故內供養就是拿這些去供養五臟六腑,而成就了人的榮光煥發,
           菩提心的展現. 這種方法,是在淨治人的貪,貪戀這個肉身,貪執這個我,
          以及淨治偏執,認為什麼一定是淨,什麼一定是不淨,的這樣的內在分別心.
          法的傳授,是針對各類眾生的需要,以各種狀態出現,故不可言法,一定得
           要以什麼姿態出現,以什麼模式,什麼樣子來教授才行. 
           諸佛救渡眾生是對一切類別之眾生性而作教導,它是極具善巧方便性的.      
        亦不可說法是無定, 亦即說[法沒有一定之規則可循]. 
         它這個規則都是一直繞在法報化三身, 中脈, 中脈五輪九輪上去修持, 
         亦包含有外,內,秘,真如四層的法, 身心而法, 及動靜二法, 
         最後將此法報化三身佛性結合為一如. 
         像這個嘎巴拉甘露修法,就是內法教授中之一種.
          而非是用心外求法的方法. 
          故去說祂完全沒有一定,也是不對的.
<小龍女 >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6.元月




此文,是我的上師在2006年時對一位旅行社老板的開示. 這個旅行社老板從軍中退伍約20多歲開始,即加入旅行社跑國內外,並自行經營一家旅行社賺了很多錢. 後於2006年開始經營不善,到了快倒閉狀態. 於是,他開始到處求神問卜. 以下我的上師對他開示之文.


小龍女(妙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